奥古拉斯豫剧资讯网
首页 > 豫剧知识 > 豫剧的音乐特点

豫剧的音乐特点

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,是板腔体式。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(1777年)成书的《歧路灯》和乾隆五十三年(1788)《杞县志》所记载,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、杞县一带盛行,并曾与罗戏、卷戏合班演出,又被称为梆罗卷。根据艺人们相传,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、徐门两家;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,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,也都曾办过科班。

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,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,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。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;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;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(又称西府调);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。其中祥府调、沙河调,从唱腔的板式结构、调式、旋律、节奏、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,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,故统称豫东调。

因此今豫剧唱腔韵,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。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,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。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,以中州音韵和商丘、开封的语音为基础,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(二本腔),声音高细,花腔较多,具有激昂、豪放、明朗、花俏的特点,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,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,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(大本腔),声大腔圆,寒韵(哭腔)较多,具粗犷、浑厚、悲壮、深沉的特点。

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,是各吹各的号,各唱各的调。30年始有了交流。建国后,清除门户之见,相互交流,相互学习,取长补短,融会贯通。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,有豫东调、享福调、沙河调、豫西调的传统分类;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,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,俗称上五音。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,俗称下五音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豫剧名家名段戏曲选段 豫剧名家苏菊艳
苏菊艳,女,国家一级演员,1942年生于浑县市,14岁时她考入了新乡市戏曲学校豫剧表演专业,曾先后向艺术大师常香玉学习《花木兰》,向陈素真学习《洛阳桥》,...
豫剧大全1 豫剧名家田敏
女,1964年出生,河南省中牟县人。现为河南省豫剧二团着名青年演员,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。1975年至1984年在中牟县豫剧团任演员,主攻刀马旦、闺门旦。因...
豫剧知识 豫剧名家王清芬
王清芬,豫剧旦角名家。其表演尊重程式又大胆创新。演出剧目有《大祭桩》(1989年改编为影片《风雨情缘》)、《宇宙锋》、《抬花轿》、《麻风女传奇》等。 所获...
戏曲大全 河南豫剧刘墉下南京 豫剧名家王景云
王景云(1930――1991)豫剧旦角演员。河南新乡人,1941年入西安狮吼剧团,师从樊粹庭,陈素真,韩盛岫。王景云天生佳喉,扮相秀美,深得老师喜爱。在学...

强力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