奥古拉斯豫剧资讯网
首页 > 豫剧知识 > 豫西调的历史渊源

豫西调的历史渊源

豫西调,也称作西府调。早年多在豫西山区以及洛阳一带演出,百姓称之为“靠山吼”,读书人戏称为“山梆子”“粗梆子” 。艺人们相传,山梆子豫西调是由清乾隆年间朱仙镇蒋门的一支流传下来的。在清光绪年间之前,豫西调和祥符调在板路、唱腔上基本相同,直到光绪末年才改唱“下五音”,和豫东的“上五音”唱法有了明显区别。自此,艺人们为了区别,把开封等地的上五音唱法称之为“豫东调”,洛阳一带的下五音唱法称之为“豫西调”、“西府调”。

冯纪汉先生在《豫剧源流初探》中写道:“名旦纪喜来、名须生杨小德,在唱腔上进行了艺术改革,才开始唱下五音。下五音容易唱,不费嗓子,吐字清楚,行腔圆润,格外优美动听。西府调这种艺术革新,不但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欢迎,而且还对以后的豫剧发展,起到良好的作用。”

杨小德1873年生于洛阳,从小跟随父亲杨双喜学戏。杨小德唱腔真假嗓结合,行腔自然流畅,高低音运用自如。后和同时代的艺名为“乌木杆”名旦纪喜来长期合作演出,配合默契,对豫西调进行改革,改唱“下五音”,多用本嗓发声,音调深沉而又悠扬婉转,形成了与祥符调不同的特点。

清末民初时间,豫西调太乙班分化为“太乙老班”和“太乙新班”。新生演员不断加入。须生有“三张一周”,三张即张同庆、张小乾、张福寿,一周为周海水;旦行演员燕长庚、慕水旺、翟燕身、陈连堂等;净行演员任合元等;丑行演员任北方等;他们为豫西调的大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,发扬光大了豫西调声腔艺术。周海水等人培养了豫剧十八兰,燕长庚被称作“豫西调旦行总师傅”。

豫西调特点:风格苍劲、悲壮、深沉、浑厚,其主要特征是以12356为腔体骨干音,以5I・654321为旋律线。又因“西府”唱法其腔韵多落“豫东调”主音“5”的下五度音即下属音“1”,因而又称“下五音”。传统演唱全用真声,大腔大口,赝腔带“ 咦”,“寒韵”(落4、7・)较多,且长于鼻音,这些特点便决定了它表现悲剧的突出功能。

标签:

猜你喜欢

豫剧知识 豫剧名家王清芬
王清芬,豫剧旦角名家。其表演尊重程式又大胆创新。演出剧目有《大祭桩》(1989年改编为影片《风雨情缘》)、《宇宙锋》、《抬花轿》、《麻风女传奇》等。 所获...
戏曲大全 河南豫剧刘墉下南京 豫剧名家王景云
王景云(1930――1991)豫剧旦角演员。河南新乡人,1941年入西安狮吼剧团,师从樊粹庭,陈素真,韩盛岫。王景云天生佳喉,扮相秀美,深得老师喜爱。在学...
豫剧视频app下载 豫剧名家牛淑贤
牛淑贤,女,豫剧旦角。河南枳城人。1959年入邯郸东风剧团,先后师从陈素真、宋淑云、韩素芹、桑振君等名家,是东风豫剧团几十年的当家花旦,戏路宽广,博采众长...
豫剧打金枝 豫剧名家汪荃珍
汪荃珍,女,豫剧旦角。汉族。1976年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,学习表演专业。1981年从河南省戏曲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河南省实验豫豫剧团。1983年调入河南省豫...

强力推荐